人机情不和的读后感:我与GPT聊《架构之道:软件构建的设计方法》
照例先公布上次的投票结果:
看来还真有要转行的。
近又是利用出差时间读了本书,高铁真是不错的自习室。
这本书对架构的理解挺有趣的,应该说快半本书都是项目管理方面的,因为作者把好的软件架构方式称为“元设计方法”,又分为系统设计和项目设计两部分,前者偏向我们常说的架构设计,而后者则包括了对项目的落地管理,在作者看来,后者远比前者重要。书的视角很完整,也是我们常说的,架构要管落地的。 “对于初级架构师来说,做任何事情都有很多选项,然而对于架构大师来说,好的选项非常有限,甚至只有一个”。章讲元设计方法时,上来就是这么一句来自“架构师之禅”的引言,总让人想起,“我们要对给领导写几个方案以供决策”这句话,其实每次都是有意识引导领导做某个选择,而不是真有多少选择自由,因为确实也没那么多选择。“真正掌握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一次漫长的旅行”。的确,少说也得3年5载的,这句话我跟GPT聊了下,结果另有出处:
不过再往下问上下文就有了点误解:
它先跑去书中找上下文,又说书不对,然后才返回正确答案,也就是把在书中没找到当成了自己有“误导”。
回到书的内容上,所有架构方法的公共难题就是颗粒度问题,就是元设计也不例外,作者给出的佳选择是面向易变性封装,但也说“可悲的是,学会识别易变区域并不是通过观察别人来掌握的。不可能从书上学会骑自行车,我们得骑几次(然后摔倒)才能学会”。我自己做业务架构的感觉也是,要说讲授业架设计技术,东西也不多,但是没经过实践,光听是听不会的,或者说容易以为自己会了。
说到“元设计“这个词,GPT又为难了,其实GPT可能并没有真正掌握这本书的原文:
即便给出了明确的引文也还是如此,所以,我觉得是要真的喂原文并且有序诱导,而不是总考验它知不知道,毕竟它有时候提供的是答案库的东西,有时候可能是信息词条拼凑,但都未必是高度来自原文的内容。它对于我笔误的“原设计”和正确说法的“元设计”的反应也说明它掌握的并不是原文,估计有版权问题吧。
然后我还是继续自己写吧,“需求应该捕获行为,而不是所需的功能”,这一点与业架方法还是很一致的,业架也是以捕获行为为主,所以看到很多将功能布局的图放出来说是业务架构时,尽管有几分相似,但总是感觉有点儿怪怪的。
作者主张系统构造应该“迭代设计,增量构建”,也就是设计是完整的,且要经过多轮设计进行收敛,但构建可以是分步的,这个道理大家也都认,但是实际工作时很多时候走向了“增量设计,增量构建”,将增量造成的修改称为迭代,其实按道理说那个不能称之为迭代。。。
“软件开发行业是如此混乱,以至于对于大多数开发人员来说,常识性的基本实践可能很陌生。然而,忽视它们做再多的事情都不会加快进度。导致问题的行为不可能用来解决问题”。软件工程让人可惜的就是,只有研究它的人才会把它当工程看。
“需求与设计不应该有直接的映射”,这句话曾经让我困惑了一下,但是仔细阅读发现,作者这样说反对的是基于功能的设计,包括根据业务域切分,希望根据内聚性、易变性设计,从上到下,降低易变性、提升重用性,其实与业务架构主张的根据数据聚类行为的设计有近似之处,因为数据是根据业务关系聚类,而不是功能。企业级业务架构也是根据价值链和领域交叉切分数据域,再考虑行为的。其实思路是接近的,而作者后续主张的前瞻性设计,也就是“参与者网络”,就更加接近了。
这本书还是很有作者个人色彩的,作为被授予“软件传奇”称号的人,还是很有个性的,在文字中也有体现。书的后半部分跟项目管理关系较大,看的时候可以自行取舍。
“切忌根据需求进行设计”,很有道理哦,不妨一读。
后,考验下GPT吧:
还是要喂原文再聊比较好,那样才是训练,而不是考验它知不知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