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Android应用架构
谈到架构,想到的一定是MVC、MVP、MVVM这几个词了,然后对比一下它们的优缺点,接下来就是站队的时间了。常常写MVC,偶然见到了MVP,“嗯,真香~”。写久了MVP,又听说了MVVM,“嗯,真香~”。“真香”定律真是被用得淋漓尽致,此外还要喜新厌旧一番,使用MVVM的鄙视使用MVP的,使用MVP的又鄙视使用MVC的。架构,就在这样的鄙视链下,“螺旋”发展。
MVC——时代的创造者
从我接触Android起,MVC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告诉你不要这么做,这导致长久以来总认为讲MVC是没有意义的事情,知道这个概念还不如不知道呢。但实际上MVC何其,在java web开发中大名鼎鼎的SSM框架中,第二个S就叫Spring MVC,可以说是黄金法则了。为什么同样的架构到了Android中就成了反派,整天被diss呢?这事我们要从MVC的名字说起。
MVC是由三个词组成的,M(Model)主要用来处理数据,例如从网络或者数据库获取业务相关的数据;V(View)是界面,用来响应用户的行为以及展示数据给用户;C(Controller)用来接收到View的请求传递给Model。整体流程就是V接收到了用户的操作,通过C将请求传递给M,由M处理后通过回调或者观察者等方式告知V,从而完成整个过程。在传统的web开发中(传统的,也就是过去的~),V对应的是jsp,它不仅包含了前端的一切,还可以写一点java代码。M和C则是抽象出来的概念,也就是随我们怎么写。在其他的平台上事件流向可能稍有出入,但总体结构是一致的。
这个流程早被我们记得滚瓜烂熟,但现在让我们持怀疑态度审视一下C的存在,V通过它终向M获取数据,M又可以直接通知到V,那我直接让V向M请求数据,架构改名为MV架构算了(C听起来如此鸡肋,干掉它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不过一个使用如此广泛的架构怎么会犯这种错误,C一定有它独特的意义,只不过还得深入思考一下。
有时候正着看理解不了的事情,反着看也许就有思路了。我们假设架构真的只有MV,页面V1向M1获取了数据,页面V2也要向M1获取数据。看起来很合理对吧?但是这合理建立在一个基本假设上,那就是V1、V2乃至Vn向M1获取的数据都是一致的。这个假设只能应对一些简单的场景,大部分情况是V需要的数据和M给出的并不一致,需要进行一定的逻辑操作,有的只是简单的变换下数据格式,有的可能要和来自其他M的数据一并处理得到一个全新的数据,而M本身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当然V本身具备这个能力,但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谈架构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解决V繁重的问题么。这样C就有了立身之处,它可以协助V对M返回的数据进行改造,使得V可以专注在用户的交互和展示上。
若仅是通过加入Controller分离了View既要处理数据又要显示数据还要响应用户操作的行为,MVC也不至经久不衰,Controller的加入还带来了许多有建设性的好处。首先Model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除了通知回调外它不需要关心外界的一切,不用管谁在使用它,怎么使用它,这一特点也使得Model可以复用。Controller本身不绑定View,因此Controller也可以复用,而没有Controller时这段处理逻辑放在V层,显然是无法复用的。单元测试成为可能,M和C都不依赖于V,都属于纯业务代码,对它们进行单元测试,书写难度小于UI测试,产生的效果又明显高于UI测试。
有了以上优点,缺点也呼之而出了。M要主动通知V,使得M、V之间“藕断丝连”,总有一些业务会在V层实现,从而削弱了C的作用。V什么都不想做,全部交给C处理,因此模块越大,V和C之间联系就越紧密,C会越来越像某个V的附属品,它们“狼狈为奸”,根本不给其他V任何机会。当然还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点,使用MVC会增加代码整体结构的复杂性。
整体而言,MVC是开创性的,它的优点明显比缺点更重要,因此能够备受关注。现在我们继续探索,当把这个的架构引入Android时会发生什么问题。Android开发和web开发大的区别在于Controller,在java web开发中,Controller是一个抽象概念,整个类都是由我们定义和书写的。但是在Android中,有一个可以称为“上帝”的类,是Controller的天然选择,这就是Activity(也可以是Fragment,这里仅用来说明问题)。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了,jsp本身有能力处理View的一切,但是xml却实在弱小的可怜,它的大部分功能都是依赖Activity完成的,这样在MVC架构下Activity就要兼任Controller和View的职责,这使得本就分的不明不白的C和V又紧紧地贴合在一起,只剩下一个M是独立了,而它和V也有微弱的关联,MVC在这里的表现实在是差强人意。
当一个理论在新问题面前失效,我们要么改进它,要么完全推倒它,建立一个全新的理论。但这实在是太小的一个问题了,的阻碍就是Activity的存在而已,而且这个类主要作用是管理View的,所以我们把Activity+xml文件一起当做View处理,再抽象出一个完全由我们控制的Controller,就可以完全再现MVC。但我们终究是不满意的,Activity明明就可以当作Controller,现在我们让了一步,新增了一个真正的Controller,却没有捞到任何好处,在java中只要jsp+controller+model就可以实现MVC了,而我们要Activity+xml+controller+model才能完成同样的事,还要忍受同样的缺点。要么各退一步,我增加一个controller,你搞定一个缺点,要么就决一死战,退出Android舞台吧,虽然暂时没有更好的架构,但我就是想宁缺毋滥。
现实当然不会如此血雨腥风,Android没有MVC问题只会更多,会更快失去控制,MVC如果不能开疆拓土也会更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所以Android和MVC就各退一步达成了和解,MVC在此要做的就是彻底斩断M和V的联系。Activity+xml和jsp的不同之处在于Activity是纯粹的java语言,它可以像其他类一样实现接口,使用设计模式。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抽象统一管理Activity和xml,然后稍微用下策略,悄悄地把M通知V的事情转移到C中来,实现一次“偷梁换柱”。具体做法就是定义抽象的View,让Activity和xml来实现,再把View交到Controller手里,让Controller做中间人,处理任何M和V不想做的事。如此V的能力被彻底削减,它不再有能力处理一丁点业务,而C被委以重任,其地位水涨船高,M这下终于获得自由之身,V不能对它产生任何念头了。将M、V、C三层都进行抽象的这个改动,就是广为人知的MVP架构。
现在我们进入了自己熟悉的领域,MVP在Android应用架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依然是无数人心中的不二之选(MVVM的确很有特色,但要完全取代MVP还差一些火候)。既然是熟悉的领域,我们就要对它抽丝剥茧,看看它在方方面面的表现是还是平庸。
后继有力,MVP力挽狂澜
将M、V、C三层全部抽象而来的MVP,明显有更强的控制欲。V被剥削成了“花架子”,当用户执行了某操作,只要这个操作涉及到一点数据,它就无法独自完成,需要向隔壁的P求援(P就是被委以重任的C),P处理完成后高冷地把结果一甩,V只能被动地接受;M和从前一样,它始终是独立的,不染尘埃;P真正地扬眉吐气一番,死死地拿捏着M和V,一切尽在掌握中。
我们先来挖掘一下它的优势,M和V隔离后,可以互不干涉,一个专注业务,一个专注页面,分工更明确了。V的抽象可以让单元测试覆盖更广的范围,在MVC中单元测试对V是束手无策的,但现在我们可以在抽象层对V进行测试。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P,它是在C的基础上加强的,自然也继承了C的缺点,模块越大就和V联系越紧密,而且因为它全权操纵V,这个缺点只会比C更恶劣。
说来说去,MVP就是MVC的一次“因地制宜”,它的理论基础就这些,实际使用时因为场景多变和Android独特的平台特性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代码看下可能发生的情况和应对之法。
1. MVP的基本结构
MVP里强调的是M、V、P三层都是抽象的概念,因此如果严格按照抽象定义,一个完整的MVP应该至少包含三个接口与三个实现类,而按照谷歌的推荐,这三个接口会通过一个Contract的概念放在一起,以更直观地了解到MVP的全部面目(不管是谁的推荐,使代码变得直观就是一个很好的 idea),所以一个完善的MVP大致和下面的示例一致,以简单使用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为例。
public interface LoginContract{
public interface LoginModel{
User login(String userName, String userPwd);
}
public interface LoginPresenter{
void login(String userName, String userPwd);
}
public interface LoginView{
void loginSuccess();
void loginFailed(String cause);
void invalidUserName();
void invalidUserPwd();
}
}
以上就是抽象层的全部代码,使用Contract可以让我们在一个文件中了解到MVP的全部行为,这不是架构本身的意图,但它对我们是有利的。然后分别定义LoginModelImpl、LoginPresenterImpl,以及实现了LoginView的Activity或Fragment,一个和登录行为相关的MVP就实现好了。
显而易见,未使用任何架构时我们只要写一个Activity就能搞定,使用MVP后类的数量飙升至六个,如果Contract也算在内的话就有七个类了,这样的话我们使用MVP的代价是不是过于沉重?即使它有数不清的优点,但就这一点就足够劝退一大批人。可是我们没有注意的是,抽象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格式。Activity由系统控制,所以我们不得不借助抽象来实现V的行为,但是M和P完全是我们自己造就的,抽象与否我们有的掌控权。拿P来说,定义接口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支持多实现,二是可以更轻易看到它的所有方法(类肯定比接口长很多),不定义接口也没什么坏处,毕竟很少会需要多个实现类的。因此在极简情况下,只定义V的抽象,四个类就可以实现MVP了,而在坏情况下才是六个或七个类。所以好的方式是,根据需求,合理选择是否定义M和P的接口。
为了说明后续的问题,贴一下现有的Presenter实现类。
public class LoginPresenterImpl implements LoginContract.LoginPresenter{
private LoginContract.LoginView mLoginView;
private LoginContract.LoginModel mLoginModel;
public LoginPresenterImpl(){
mLoginModel = new LoginModelImpl();
}
public void attach(@NonNull LoginContract.LoginView loginView){
mLoginView = loginView;
}
public void detach(){
mLoginView = null;
}
@Override
public void login(String userName, String userPwd){
if(TextUtils.isEmpty(userName)){
if(mLoginView != null){
mLoginView.invalidUserName();
}
return;
}
if(TextUtils.isEmpty(userPwd)){
if(mLoginView != null){
mLoginView.invalidUserPwd();
}
return;
}
User user = mLoginModel.login(userName, userPwd);
if(user == null){
if(mLoginView != null){
mLoginView.loginFailed("some error");
}
return;
}
if(mLoginView != null){
mLoginView.loginSuccess();
}
}
}
2. P的体积暴涨和可重用性问题
以上示例虽然写了好几个类,但整体而言结构清晰,看起来很简洁舒爽,但是实际项目中大多页面的功能都是极其复杂的,从模块化的角度去看也是多个模块耦合在一起,如此一来P的整洁就很难保持了,很可能随着业务的堆积体积暴涨,在一个P中实现了多个模块的功能也使得P的可重用性大大降低。让我们凭空捏造一个复杂场景,在某个页面除了本身的功能之外,我们希望根据用户会员身份决定是否推荐一些促销信息,会以弹窗的方式展示给用户,同时在Toolbar上想要轮播当前的热搜词,诱导用户进入搜索以购买商品,然后还希望在页面上加一个类似广告的小浮窗,对不同的用户给予不同的折扣活动推荐。P的结构可能会像这样:
public interface GoodsPresenter{
// 页面本身的核心内容
void getGoodsByPage(int page);
void getBanner();
// ...
// 用户会员相关
void getUserVip(String userId);
void getVipSales(String vipId);
// ...
// 搜索的诱导
void getHotSearchKeywords();
// ...
// 给予不同用户不同的折扣活动推荐
void getGoodsSaleForUser(String userId);
// ...
// 其他更多模块更多的功能
}
随着业务变繁重,P的暴涨是必然的,但也是可以接受的,因此P的接口变长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P的实现类。可以肯定的是,在很多页面都会有会员相关的卡点,搜索的热搜词也不一定只在当前页面展示,APP里也可能到处在推广某个活动…,这时候P的重用性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一模一样的逻辑要在无数个Presenter里写无数遍,我们会很快掉入可怕的重复“地狱”。
解决问题的办法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按照模块拆分成多个P,当前的GoodsPresenter只处理当前页面的内容,VipPresenter处理会员的内容,SearchPresenter处理搜索的内容…,同样的M和V也做此拆分,MVP框架就转成 MM..VV..PP.. 框架,对每个MVP单元来说都是独立的、可模块化的。
但是MVP单元化了,并不代表复杂性真正降低了,在原有的结构下每个Activity只需要实现一个V,持有一个P就可以完成工作,只是这个P格外大,而现在每个Activity要实现多个V,持有多个P,还要了解在什么场景下使用什么P来工作,这样一来只是把问题从P转移到了Activity而已。
P的拆分势在必行,不然无法重用,Activity也应该仅实现一个V,持有一个P才能保持单纯,这看起来是矛盾的,难道真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了吗?别忘了我们MVP的全部概念都是抽象的,对应于Java就是一个个接口,而接口是可以多继承的,利用这一点就可以让矛盾化为无形。我们可以再建一个P,它同时继承GoodsPresenter、VipPresenter、SearchPresenter…,对V也进行同样的处理,然后在实现层组合多个P和V一起实现功能。改进后的P如下所示:
public interface GoodsPresenter{
// 页面本身的核心内容
void getGoodsByPage(int page);
void getBanner();
// ...
}
public interface VipPresenter{
// 用户会员相关
void getUserVip(String userId);
void getVipSales(String vipId);
// ...
}
public interface SearchPresenter{
// 搜索的诱导
void getHotSearchKeywords();
// ...
}
public interface GoodsProxyPresenter extends GoodsPresenter, VipPresenter, SearchPresenter{
}
public class GoodsProxyPresenterImpl implements GoodsProxyPresenter{
private GoodsPresenter mGoodsPresenter;
private VipPresenter mVipPresenter;
private SearchPresenter mSearchPresenter;
public GoodsProxyPresenterImpl(){
mGoodsPresenter = new GoodsPresenterImpl();
mVipPresenter = new VipPresenterImpl();
mSearchPresenter = new SearchPresenterImpl();
}
@Override
public void attach(GoodsProxyView view){
mGoodsPresenter.attach(view);
mVipPresenter.attach(view);
mSearchPresenter.attach(view);
}
@Override
public void getGoodsByPage(int page){
mGoodsPresenter.getGoodsByPage(page);
}
@Override
public void getUserVip(String userId){
mVipPresenter.getUserVip(userId);
}
// ...
}
我们解决了以上的问题,又增加了一个类,当然这也不算增加类,因为本身这些Presenter是必然存在的,把它们组合起来使用也是必然的。但我们还是引入了一个问题,或者说是触犯了一条规则:少知道原则,简单说就是只知道需要知道的事情。按照这样的设计,模块与模块之间的P、V是可以互相调用的,它们不得不暴露在模块之外,把自己的全部细节展示出来。在当前的模块下我们只需要知道用户的会员状态,也就是VipPresenter的一个功能,但却一股脑的拥有了VipPresenter的全部。而且V的继承也会使Activity里增加很多冗余的实现,例如VipView中有一个upgradeVip的功能,我们的Activity不需要这个能力,但不得不增加一个空实现。
所以在这种复杂的场景下,MVP还要进一步改造,才能更合理、更有效。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如何利用少知道原则来优化MVP的能力。
3. 少知道原则
现在我们既希望能够跨模块调用,又不想暴露全部细节,即满足少知道原则,就只能另辟蹊径找到更好的办法。我们先从V的组合说起,一个V继承了多个V会变得极其庞大,而且大部分都是冗余的,那我们不让它冗余不就好了吗?从这一点出发可以有两种方案,一是不继承,把需要的方法重新写一遍,二是只继承需要的部分,这就需要被继承的V本身也是多继承的。方案一没什么可说的,它和其他任何模块都不关联,这是优点也是缺点,好在够独立,坏在不能复用,而且重复定义一样的接口不利于后期管理,当然这都不是什么大事。方案二会好一些,它的做法是将V分成可共享与不可共享两部分,通过继承来连接,例如VipView中有两个方法会被其他模块引用,其他方法不会被引用,就可以定义成这样:
public interface SharedVipView{
void getUserVip(String vipId);
void getVipSales(VipSales sales);
}
public interface VipView extends SharedVipView{
void upgradeVip(boolean isSuccessful);
}
这样做的好处是只需要暴露SharedVipView即可,可重用性的问题也解决了,但是书写起来会更复杂一些,对代码审查要求也更严格,因为太容易写成方案一那种形式了。
回过头来再看看P,我们也可以按照V的方式处理,但针对接口和实现类有些不同,接口只要继承即可,但是实现类因为不支持多继承,只能通过依赖其他模块的P来实现功能,如此一来就要求每个模块的P也分成两层,整体结构如下所示:
看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解决了问题,但是每个MVP单元其实变成了MVVPP,复杂度大大增加了,这给实际工作造成很大麻烦,因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寻找更合适的方案。
4. MVVPP到MVP-VP
我们已经解决了好几个棘手的问题,但现在的这个问题比之前的都要棘手很多倍,一方面我们不希望增加每个MVP单元的复杂度,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保持少知道原则,同时减少重复性。尝试多种方案而不可得,给我们带来了沉痛的打击,但是也不全是坏消息,因为当的黑暗到来时,黎明也就不远了。
我们在P和V之间盘旋太久了,以致于都忘记了MVP其实是三部分组成的,M被遗忘是我们的过失,但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思路。M不起眼的原因就是独立性,那么我们在多模块使用时,是不是也可以提供一个独立的V和P,既不增加MVP单元的复杂度,又能提高复用性呢?
为了管理上的便利,我们还是通过继承来定义P和V的接口层,当然也可以完全另写一个接口,这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我们定义的接口如下:
public interface SharedVipView{
void getUserVip(String vipId);
void getVipSales(VipSales sales);
}
public interface VipView extends SharedVipView{
void upgradeVip(boolean isSuccessful);
}
public interface SharedVipPresenter{
void getUserVip(String userId);
void getVipSales(String vipId);
}
public interface VipPresenter extends SharedVipPresenter{
void upgradeVip();
}
主要的差别在于P的实现,我们要让两个P之间毫无关联,即使功能是完全一致的,也要各自有自己的实现。它们可以定义如下:
public class SharedVipPresenterImpl implements SharedVipPresenter{
@Override
public void getUserVip(String userId){
VipInfo vipInfo = mVipModel.getUserVip(userId);
if(vipInfo != null){
mSharedVipView.getUserVip(vipInfo.getVipId());
}
}
// ...
}
public class VipPresenterImpl implements VipPresenter{
@Override
public void getUserVip(String userId){
VipInfo vipInfo = mVipModel.getUserVip(userId);
if(vipInfo != null){
mVipView.getUserVip(vipInfo.getVipId());
}
}
// ...
@Override
public void upgradeVip(){
// ...
}
}
暂时忽略两个实现中几乎一致的代码,我们也感受到了明显的区别,通过共用一个M,跨模块与非跨模块形成了两个独立的MVP单元,也就是从MVVPP转变成了MVP-VP结构,VP的耦合与复杂度问题都不见了。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改变是问题被压缩在了两个P的实现里,整体的结构却是简洁而优雅的,仅这一点便足够我们长舒一口气了。接下来只要搞定这两段类似的代码就大功告成了。
5. P职责的再划分
让我们把这两段代码单独拿出来看,它们是不是已经没有可优化的空间了呢?
@Override
public void getUserVip(String userId){
VipInfo vipInfo = mVipModel.getUserVip(userId);
if(vipInfo != null){
mSharedVipView.getUserVip(vipInfo.getVipId());
}
}
@Override
public void getUserVip(String userId){
VipInfo vipInfo = mVipModel.getUserVip(userId);
if(vipInfo != null){
mVipView.getUserVip(vipInfo.getVipId());
}
}
这两段代码除了依赖的V不同,其余部分完全一致,我们是不是会率先想到抽取一下,把V当成变量传递进来,就像这样:
// 含义尚不明确,不知道如何取名字
public class VipPresenterXxx<V extends SharedVipView>{
private V mView;
public VipPresenterXxx(V view){
mView = view;
}
public void getUserVip(String userId){
VipInfo vipInfo = mVipModel.getUserVip(userId);
if(vipInfo != null){
mView.getUserVip(vipInfo.getVipId());
}
}
}
看似没有问题,但实际上出了大问题,我们知道VipPresenter包含了更多的方法,而VipPresenterXxx只实现公共方法的话,它就必然对VipPresenter造成了侵入,你需要知道何时调用VipPresenterXxx来实现,何时需要自己实现。而如果VipPresenterXxx实现了VipPresenter的全部方法,它就必须时刻知道V是SharedVipView还是VipView的实例,把两个不同的V糅合在一起明显不是一个聪明的决策。
现实逼迫着我们进行抽取,又不能混合着两个V使用,所以我们只能抽取,但是留下V。我们把例子举的稍微复杂一点,这样可以看得更清楚:
@Override
public void getUserVipId(String userId){
VipInfo vipInfo = mVipModel.getUserVip(userId);
// 要根据用户ID和当前的VIP信息,经过复杂的计算得到一个当前需要的vipId
String vipId = mVipModel.calculateVipIdForUser(userId, vipInfo);
if(vipId != null){
mVipView.getUserVipId(vipId);
// mSharedVipView.getUserVipId(vipId);
}
}
开始我们就说过C的作用不仅是传递数据到V,它还要中间负责对数据的加工,P是C的升级版,自然也有一样的职责。如果我们只抽取部分,而留下V,可以发现它们被完美的拆分成了数据加工和页面渲染两部分:
// 数据加工部分
VipInfo vipInfo = mVipModel.getUserVip(userId);
// 要根据用户ID和当前的VIP信息,经过复杂的计算得到一个当前需要的vipId
String vipId = mVipModel.calculateVipIdForUser(userId, vipInfo);
// 页面渲染部分
mVipView.getUserVipId(vipId);
// mSharedVipView.getUserVipId(vipId);
我们从一个P里拆出了两个完全不相干的概念,这说明P是多职责的,我们可以依据单一职责原则优化它!页面渲染很好理解,它是V的部分,但是对数据加工算什么呢?严格来说它不是纯粹的业务,它是根据需要改造过的业务,但无论如何改变不了它操作的是数据的事实。所以我们可以总结,P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作为M和V的桥梁,二是处理业务,身兼多职是它得以膨胀和傲视他人的根源。而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斩断它的“左膀右臂”之一,只让它做桥梁就好了。
我们要给M重新下定义,把原有的M,也就是纯粹的业务,称为NSM(narrow sense model ),把包含了业务加工的M,称为BSM(broad sense model),NSM是BSM不需要加工时的特例。现在我们的M更像一个工厂,它不仅生产业务,还加工业务,或许叫M Factory更合适,但是Factory容易被误解未工厂模式,所以我们换个名字,就叫M Repository吧(是的,我们也叫Repository,但是和你看到的谷歌的Repository还不太一样,我们的Repository更强大)。
6. Repository——M的东山再起
我们给M升级,自然会减轻P的负担,使得M、V、P三部分可以“三足鼎立”,再不是P一个说了算。升级后的M依然可以保持独立性,因此也不会破坏任一个MVP单元。一个Repository由纯粹的业务和对业务加工两部分组成,因为NSM是BSM的特例,因此外界对这两部分是零感知的。还是以Vip为例,我们的Repository定义如下:
public interface VipModel{
VipInfo getUserVip(String userId);
VipSales getVipSales(String vipId);
String calculateVipIdForUser(String userId, VipInfo vipInfo);
boolean upgradeVip();
}
// VipRepository 拥有 VipModel 的全部能力,还拥有加工的能力
public interface VipRepository extends VipModel{
String calculateVipIdForUserByUserId(String userId);
}
其中,NSM部分的能力依然由原始的M完成,而BSM的能力则由Repository来完成,所以Repository的实例会依赖M,实现如下:
public class VipRepositoryImpl implements VipRepository{
private VipModel mVipModel;
public VipRepositoryImpl(){
mVipModel = new VipModelImpl();
}
@Override
public VipInfo getUserVip(String userId){
return mVipModel.getUserVip(userId);
}
//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calculateVipIdForUserByUserId(String userId){
VipInfo vipInfo = mVipModel.getUserVip(userId);
// 要根据用户ID和当前的VIP信息,经过复杂的计算得到一个当前需要的vipId
String vipId = mVipModel.calculateVipIdForUser(userId, vipInfo);
return vipId;
}
}
VipRepository完全有能力同时为VipPresenter和SharedVipPresenter提供服务,它们只需要分别调用Repository的方法,分发给各自的View即可。听起来是不是还是有些小瑕疵,这两个P做的事情还是极其相似的?但是我们已经尽力了,如果真的十全十美,想来也是一种遗憾吧。
后看下我们现在的模型吧,它一定比之前好了太多太多:
7. MVP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是Android平台的特性,MVP虽然是架构思想,也要适应这种特性,这里我们暂不展开叙述如何解决生命周期的问题,在下一篇文章分析Jetpack时会对此进行详尽的阐述,现在只要知道问题的具体情况就好了。
MVP在生命周期中遇到问题的主要是P,我们都知道Activity有一段从onCreate到onDestory的生命周期,一般情况下,只要在onCreate时生成P,在onDestory时销毁P,就可以保证P不会引发内存泄漏的问题。但是Activity会在很多情况下,例如屏幕旋转时重走一次onCreate到onDestory的过程,此时我们的P也会跟着销毁并重建。
P销毁并重建,就意味着业务逻辑要重新执行一遍,如果是从网络加载就需要再次请求一次网络,不仅浪费用户流量,还有可能因请求失败导致页面显示错误的信息。当然我们有很多方式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也可以简单地对此视而不见,毕竟这种情况在所有操作中所占据的比例不会太高。后续我们会介绍每种处理方式,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但现在让我们加快脚步,因为架构中还有另一道迷人的景色等待我们欣赏呢。
新时代的弄潮儿——MVVM
MVP已经足够应对任何场景了,但是它终究只解决了MVC的一个缺点,P和V依然无法无天地炫耀他们的关系。而且当我们把业务加工也归并到M后,P的职责就是保持M和V的通讯,而这个通讯要是仅仅P通知V还好,实际却是V要主动调用P,P再主动回调V,双方都深受其苦。V要喊P干活貌似是必须的,但是如果V可以做一个“监工”,时刻盯着P干活,等结束后自己拿着结果走人,岂不是双方都省事?不然P在那边“埋头苦干”,V在一边“晒太阳”,如此压榨劳动力也许某天P就造反了。
好在有个设计模式叫观察者模式,简直就是为“监工”量身定做,而且监工也不需要时刻盯着,这边完成工作后自己就会发出信号,就像水烧开了自己会响一样,V收到P发的信号就过来收作业,真是皆大欢喜呀。在Android中,MVVM架构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情。
MVVM,并不是四个单词的组合,前面的MV和MVC、MVP中的概念都是一致的,后一个VM是ViewModel的意思,和C、P属于同一层级,VM可以理解为为V服务的M,它对应的就是我们刚刚提取出的Repository的概念,用来对纯粹业务进行加工的。那么P哪去了呢?奥秘就在于VM虽然和Repository同概念,但是它是可以被观察的,V可以通过观察VM自动更新自己,所以P就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V观察VM,所以VM并不知晓V的存在,这是一个单向的依赖关系。MVVM的事件流向是这样的:
可以看到,MVVM和MVP大的区别就是PV是互相引用的,而VM和V是单向引用的,整体结构更为简洁,没有一点冗余,VM不再依赖V,它的复用就更简单了。
V是如何观察VM的,这里我们就不再展开了,简单来说通过回调就可以实现。但是在Android上V的实现由Activity+xml组合完成,因此通过回调只能通知到Activity层,再由Activity来更新xml,而想要更进一步直接更新xml,就要借助databinding这一招大杀器了,它的出现使得MVVM在Android平台上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发展起来。
让我们还是以简单的登录为例,感受一下MVVM给我们带来的新惊喜。首先书写VM,为了简洁说明问题,全部操作都是模拟的:
public class LoginViewModel extends BaseObservable {
public final ObservableField<String> mLoginResultState = new ObservableField<>();
public final ObservableField<Boolean> mIsLoading = new ObservableField<>();
public void login(final String username, final String password) {
new Thread(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mIsLoading.set(true);
if (!isUserNameValid(username)) {
mIsLoading.set(false);
mLoginResultState.set("username is not valid.");
return;
}
if (!isPasswordValid(password)) {
mIsLoading.set(false);
mLoginResultState.set("password is not valid.");
return;
}
// 模拟耗时操作
try {
Thread.sleep(1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ignored) {
}
mLoginResultState.set("login succeed!");
mIsLoading.set(false);
}
}).start();
}
// ...
}
在VM中只要给ObservableField赋值,通过databinding工具就会自动通知订阅者(Activity或xml)。我们希望xml可以自己感知是否正在加载中和加载结果,所以xml大致是这样的: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layout xmlns:android="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ndroid"
xmlns:app="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uto"
xmlns:tools="http://schemas.android.com/tools">
<data>
<import type="android.view.View" />
<variable
name="viewmodel"
type="com.common.mvvmsample.ui.login.LoginViewModel" />
</data>
<androidx.constraintlayout.widget.ConstraintLayout
...>
<EditText
android:id="@+id/username"
... />
<EditText
android:id="@+id/password"
... />
<Button
android:id="@+id/login"
... />
<ProgressBar
android:id="@+id/loading"
android:visibility="@{viewmodel.mIsLoading ? View.VISIBLE : View.GONE}"
... />
<TextView
android:id="@+id/result"
android:text="@{viewmodel.mLoginResultState}"
... />
</androidx.constraintlayout.widget.ConstraintLayout>
</layout>
虽然和我们平时写的不大一样,但也只是加了一层而已,整体还是很好理解的,接下来是Activity部分:
public class LoginActivity extends AppCompatActivity {
private LoginViewModel loginViewModel;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ActivityLoginBinding activityLoginBinding = DataBindingUtil.setContentView(this, R.layout.activity_login);
loginViewModel = new LoginViewModel();
activityLoginBinding.setViewmodel(loginViewModel);
// ...
loginButton.setOnClickListener(new View.OnClickListen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lick(View v) {
loginViewModel.login(usernameEditText.getText().toString(),
passwordEditText.getText().toString());
}
});
}
}
好了,示例到此结束,我们只是展示了databinding基础的用法,databinding的实现原理其实就是回调,在build下有自动生成的代码,感兴趣可以自行查看。我们演示的主要目的其实不是说明databinding的原理,而是展现它不好的一面。
结合上述示例,可以发现databinding一个显著的问题,那就是它使得xml无法复用,因为每个view都和model绑定在一起了。还有一个问题比较隐晦,由于V和VM自动同时更新的原因(V和VM是双向绑定的,VM可以更新V,V也可以更新VM,感兴趣的话可以多用用databinding,自己去发现哈),这时候如果出现了bug,到底先从VM看还是先从V看就成了“玄学”的问题了。
诚然,MVVM并不是一定得结合databinding使用,但是若只是单纯的将P替换成VM,相当于去掉了原有的PV互相引用的问题,却又加入了观察者回调,等于是换汤不换药,所产生的提升是极其有限的。也许等某一天有了更好的工具可以取代databinding,MVVM就会,成为Android中的“架构”。
总结一
经过了对MVC、MVP、MVVM的分析,我们发现三层结构是架构的基石,将业务与界面分离,并提供一个中转站似乎是目前好的途径。MVC开创了时代,MVP解决了M和V的微弱联系,MVVM则是把P和V的联系也减弱了,它们都是站在MVC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在Android这个平台上发光发热。让我们对这一段历程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吧。
MVC的优缺点
优点
使用三层结构,分离了业务与UI,使得业务保持独立性,可以进行单元测试,大大提高了可复用性,大大降低了耦合性;
缺点
M和V依然保持一定的联系;
C和V联系紧密,无法单独复用;
MVP的优缺点
优点
彻底分离了M和V,且M、V、P三层均为抽象,将单元测试的范围大大扩展;
通过对P的优化,可以极好地支持模块化,满足少知道原则、单一职责原则;
缺点
将MV分离后,加重了P和V的联系,造成了和则生分则死的局面;
P和V之间需要大量的接口,书写困难,复杂性提高;
MVVM的优缺点
优点
在MVP的基础上,减弱了VM和V之间的联系,从而解开PV“生死相依”的局面;
VM不再需要V,复用性较P而言大大提高;
缺点
VM和V双向绑定,数据从一处传到了另一处,给debug增加了难度;
由于Activity+xml的模式,databinding工具使xml无法复用;
代码不如MVP直观,人往往对可见的信息更敏感,如此会增加出错的概率;
MVVM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如果能够解决它的缺点,它将可能是史上强架构,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发光发热,真是叫人期待呢。
总结二
架构是一种思想,一种对代码的设计,永远不应该是一种束缚,一种条条框框的东西。例如并不是一定要定义MVP的三层接口,也不一定非要使用MVP,比方说某个页面只有一个功能,就是检查一下当前APP是不是新版本,而且这是一个次级功能,很可能长时间不会有改动,使用MVP和直接自上而下写代码能有多少区别呢?这个页面有没有问题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这种情况下还硬是要套模式,就是自讨苦吃了。当然同样的问题在核心流程上还是有一定必要使用设计的,比方说登录的功能,它一旦出问题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老老实实地做分层架构并进行全方位的测试,才是更稳妥的方案。
总之在使用架构上,一定要灵活,结合每个页面每个功能点量身定做,不要搞出一套“官僚主义”来,处处走形式。当类变得很大,就拆分,很小就不需要拆分,不需要复用就直接定义实现类,等需要复用了再抽象…,只有使用合适的方式做合适的事情,才是真正的的架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