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Greenplum的锁管理机制
引言
数据库系统有多种实现并发控制的机制,而锁作为其中一种实现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Greenplum中的锁管理机制是如何实现的。本周五(8月28日)的《深入浅出Greenplum内核》第六场活动中,来自Greenplum原厂的内核研发将深度揭秘MVCC并发控制的其他内容,尽请关注。
01 锁管理概述
在Greenplum实现中,针对不同的场景和目的定义了三种锁,分别是自旋锁(Spinlocks)、轻量级锁(LWLocks)和普通锁(Regular locks,也叫重量级锁)。
自旋锁是一种短期持有的锁。如果加锁之后程序指令很多,或者涉及到系统调用,则不适合使用自旋锁。自旋锁通常由硬件指令TAS来实现,等待锁的进程会忙等直到可以拿到锁,或是如果等待时间过长,会有超时机制。自旋锁没有死锁检测和出错时自动释放。
轻量级锁为共享内存中需要并发访问的结构体提供锁保护,支持两种模式:互斥模式和共享模式。轻量级锁并没有死锁检测机制,但是在elog出错恢复时,轻量级锁管理器会自动释放持有的轻量级锁,因此一个进程在持有轻量级锁时是可以安全地报错的。通常来说,在没有锁竞争的情况下,获取和释放一个轻量级锁都是很快的。当一个进程必须等待一个轻量级锁时,会阻塞在一个SysV信号量上,因此等待过程并不消耗CPU时间。等待进程按照申请锁的先后顺序获得授权,没有超时机制。
普通锁也叫做重量级锁,用于对数据库对象,比如表、数据记录等加锁。普通锁支持多种不同的加锁模式,同时也支持死锁检测以及在事务结束时自动释放。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讲述普通锁的实现细节。
02 普通锁数据结构
1. 锁方法
锁方法是对锁行为的整体描述。在目前的Greenplum数据库中,有三种锁方法:DEFAULT、USER和RESOURCE。
#define DEFAULT_LOCKMETHOD 1
#define USER_LOCKMETHOD 2
#define RESOURCE\_LOCKMETHOD 3
其中,DEFAULT锁方法是系统默认的加锁方法,用于对常见数据对象加锁。USER锁方法主要用于意向锁(Advisory Locks)。RESOURCE锁方法用于对资源队列的访问加锁。
锁方法由结构体LockMethodData来表示。
结构体LockMethodData
其中,锁模式冲突表定义了各个锁模式之间的冲突关系。理论上,各个锁方法可以定义自己的锁模式以及锁模式冲突表,但目前这三种锁方法使用相同的锁模式和锁模式冲突表,具体定义如下表所示。
锁模式
锁模式冲突表
2. 锁结构体
在内存中普通锁由结构体LOCK来表示,该结构体记录了一个可加锁对象的锁信息。该结构体定义如下。
其中,LOCKTAG地标识了一个可加锁对象,它封装了加锁对象的具体信息,定义如下:
typedef struct LOCKTAG
{
uint32 locktag_field1; /* a 32-bit ID field */
uint32 locktag_field2; /* a 32-bit ID field */
uint32 locktag_field3; /* a 32-bit ID field */
uint16 locktag_field4; /* a 16-bit ID field */
uint8 locktag_type; /* see enum LockTagType */
uint8 locktag_lockmethodid; /* lockmethod indicator */
} LOCKTAG;
locktag_lockmethodid即我们前面讲的三种锁方法。locktag_type则指定了加锁对象的类型,例如LOCKTAG_RELATION、LOCKTAG_PAGE、LOCKTAG_TUPLE等等。locktag_field1/2/3/4根据加锁对象类型的不同,会表示不同的含义。举个具体的例子,假如我们要对某元组加锁,LOCKTAG的设置如下所示:
#define SET_LOCKTAG_TUPLE(locktag,dboid,reloid,blocknum,offnum) \
((locktag).locktag_field1 = (dboid), \
(locktag).locktag_field2 = (reloid), \
(locktag).locktag_field3 = (blocknum), \
(locktag).locktag_field4 = (offnum), \
(locktag).locktag_type = LOCKTAG_TUPLE, \
(locktag).locktag_lockmethodid = DEFAULT_LOCKMETHOD)
我们可以看到,locktag_field1表示元组所属数据库ID,locktag_field2表示元组所属关系表ID,locktag_field3表示元组所在块号,locktag_field4表示元组在块内的偏移量,locktag_type是LOCKTAG_TUPLE,锁方法则是DEFAULT_LOCKMETHOD。
除了LOCK结构体外,我们还会使用另外一个结构体PROCLOCK。多个进程可能会同时持有或是等待同一个可加锁对象,对于每一个锁持有者或是等待者,我们会将其信息保存在一个结构体PROCLOCK中。
结构体PROCLOCK
其中PROCLOCKTAG标识一个PROCLOCK对象,它包含了可加锁对象以及该对象的持有者或等待者,定义如下:
typedef struct PROCLOCKTAG
{
LOCK *myLock; /* link to per-lockable-object information */
PGPROC *myProc; /* link to PGPROC of owning backend */
} PROCLOCKTAG;
代表backend进程的结构体PGPROC、代表锁持有者或者等待者的结构体PROCLOCK,以及代表锁对象的结构体LOCK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3. 单机死锁检测
由于我们允许进程以任意的顺序去申请锁,因此就可能会出现死锁的情况。死锁就是运行中的进程持有一些锁并再去申请其他的锁,形成了互相依赖的现象。对于单机版的死锁检测,我们采用了“乐观等待”的方法,即如果一个进程当前无法获取它要申请的锁,那么它会睡眠等待在该锁的等待队列中,同时它还会启动一个计时器(一般是一秒)。当计时器到时间时该进程还在等待,则此时才会运行死锁检测算法。
单机版的死锁检测算法使用等待图(waits-for graph, WFG)来检测死锁。在WFG图中,参与加锁的所有进程作为有向图中的顶点;如果进程A正在等待某一个锁,而进程B持有与之冲突的锁,那么我们就说A等待B,于是就存在一个从A到B的边。在Greenplum中,这种类型的边我们称之为hard edge。如果我们发现在这个WFG图中存在环,则说明有死锁的情况发生。此时我们需要撤销当前申请加锁的进程所在的事务来解除死锁。
在Greenplum的WFG图中还存在另外一种边。如果进程A和进程B同时都在某一个锁的等待队列里等待,A在B的后面,并且它们申请的锁是互相冲突的,那么由于B总是会先于A被唤醒,此时就存在了一个A等待B的情况,我们称这种等待的边为soft edge。对于由soft edge形成的死锁情况,我们可以尝试调整等待队列里进程的顺序。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顺序使得WFG图中不再有环存在,那么我们就无需撤销事务了。
03 结束语
锁是数据库系统中实现并发控制的一种重要机制。本文对Greenplum中的锁管理做了一个简单介绍,包括主要的数据结构,各个数据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单机死锁检测算法的原理。希望进一步了解代码的读者可以参阅如下文件:
src/include/storage/lock.h
src/backend/storage/lmgr/lock.c
src/include/storage/lwlock.h
src/backend/storage/lmgr/lwlock.c
src/include/storage/s_lock.h
src/backend/storage/lmgr/s_lock.c
————————————————
本文来源:https://blog.csdn.net/gp_community/article/details/10828402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