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不让须眉:她要把软件工程能力从中国做向世界

2023-01-31 00:00:00 产品 技术 开源 能力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是指在质量、成本可控的情况下快速迭代交付软件的能力框架。通过工程、方法和过程,去解决人、技术、流程带来的复杂度问题。过去在美国,NASA 是发射火箭的方式,基本是自上而下的规划制,成本不可控,创新迭代乏力;SpaceX 采用了更先进的工具和更优化的供应链协作关系。而过去 NASA 一次火箭任务发射需要7年,现在用SpaceX只需要4年而且更加稳定、可靠、可控,整个成本降低将近一半。降本的同时,更多的是不断地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它的经验,来持续迭代优化这个过程,变得可控、高效和低成本。

现代的软件工程其实和 SpaceX 很类似。软件工程从过去的无序到现在的有序,通过软件工程能力对抗软件研发的熵增,构建大规模软件研发的耗散结构,将软件研发维护成本降低,质量效率提升。实际上我们在面临大规模软件研发过程,是非常复杂的状态、非常复杂的协作、交易成本极高。

本期名人堂我们有幸邀请到了KodeRover 的创始人兼 CEO李倩老师。

1.李倩老师,您好!很荣幸有机会采访到您,先简单介绍一下您自己?

我是李倩(Landy),KodeRover 的创始人兼 CEO,很多人可能从未听说过 KodeRover, 但我们的很多客户大家都不陌生:像腾讯、华为、字节飞书、极氪、路特斯、七牛、小鹏,企服、新经济领域等数百家企业都在深度使用我们的开源产品 ZadigZadig 也是目前国内企业落地安装量大的云原生一体化 DevOps 软件工程平台。创业前一直是做技术研发,经历过外企、大厂、SaaS领域的创业。后一份工作在七牛云大概五年时间的沉淀,当时主要做工程总监,一路经历七牛云从1、到10,到六大产品线从创新过程到运营的整个发展历程。

 

2.您为何考虑创业,创业后主要负责的工作是?

其实创业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并不是脑子一热出来干的。可以说是做技术做到了一定阶段,眼前的问题越来越驾轻就熟,势必会思考更上层的问题,我就在思考是否能系统性的解决相关领域和行业的问题。早在2018年,我就在朋友圈发过一段话所谓 DevOps/CICD 在我的理解中只是软件工程信息化的一部分,我们一直用技术为各行各业赋能,软件工程本身却从未被完整信息化,我想用技术为技术生产过程赋能

其实这些年国内发展之快,主要靠人口红利和单一模式创新实现了快速增长,但作为工程师实际本身还是码农一样的存在,严重的碎片化导致工程师协作效率低下,越来越多的业务迭代已经不堪重负,形象的一句话来描述当下软件工程能力:写代码 5 分钟,上线 2小时其实还不止两小时,很多公司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才能完成一次迭代和版本发布。

我们团队也一直在思考,中国的工程能力可以说是全球强,尤其像高铁,还有桥梁工程,到现在的数字化浪潮中,中国的软件工程能力怎能如此低下?在新的时代,软件工程能否变成全球强?这也正是我们团队创业初衷,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所以我就在2018年出来创业了,创业早期我主要负责公司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到现在已经很少写代码了,主要是去一线客户了解痛点和场景,深入产业客户打造产业数字化的解决方案,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痛点。

 

 

3.您在2020年创立了KodeRover,是什么契机促使您做了这个决定呢?

确切来说,我和我合伙人是在2019年创办了 KodeRover,经过两年的行业摸索和积累,也随着产品力被证明,我们连续完成了两轮融资。我们团队一直坚信好的产品是靠广泛的场景打磨出来的,尤其面向开发者的平台,需要被开发者真正热爱和使用才能达到产品好的状态。所以我们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开源,在 2020 年正式将核心产品 Zadig GitHub 上开源,于是后面我们便有了社区,我们通过开放的社区来打造新时代、更具竞争力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事实证明,这也正是有效的途径。

 

4.在自研工作中曾遇到过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自我们开源以来,每天都大量的用户反馈和新的场景被挖掘,这个过程几乎是社区推着我们向前走的。看到产品一步步被更多人用起来,我们团队前进动力也十足。这过程中其实遇到很多技术难点,特别具体的技术点就不谈了。主要举一个例子,工作流引擎作为持续交付中的核心组件,是用来编排技术、工具、流程,链接企业内外系统,它的模式设计非常重要。如果设计的不好,可能会很强的局限性,终可能导致产品碎片化和延展性不足,直接影响产品是否能给更多企业提供能力。他的设计需要在确保强扩展性、灵活性的同时要提供极大的易用性,如何让用户门槛足够低?如何让不同技术成熟度的团队能快速用起来,这不是一件易事。经过很多尝试和场景的抽象,我们终迭代出来新一代的自定义工作流,可以说是首创解决了人和系统链接的问题。打通从项目管理工具到发布上线全流程的各个环节的自动化。

它提供了两种模式,可以让企业很快的完成工作流搭建,截止现在它可以自由适配更多企业级的复杂场景,几乎可以链接一切生态伙伴和工具平台,已经非常成熟。这种例子可以说非常多了。有兴趣大家可以关注我们公众号,看我们输出的佳实践和技术实践会有更多的例子。

5. Zadig 产品特性是什么?为何能获得业内广泛关注和用户的高度好评?

Zadig 以云原生工程化平台的形式,通过提供云原生环境(代码+配置+数据+资源的可运行时)和通用工作流的超链接能力,在应用开发的全生命周期实现测试左移、边开发边验证、持续交付,随时具备上线能力。

使用 Zadig 研发流程大大简化了:运维通过少量配置即可拉起稳定环境,环境准备周期从数周缩短到 10分钟,手工操作减少 95%;开发通过工作流自动更新环境、高效调试,写代码时间变多,开发效率提升 1 倍。测试有效性提升、可有效使用自动化且无需回归老版本,测试效率提升 1倍;对于研发运营和管理来:关键指标一目了然,从数据感知到洞察,建立改进闭环。

通过 Zadig 平台,角色协作高效、沟通成本极低,单位需求的研发交付周期和成本下降,带来的是对于业务的敏捷反应。在社区小伙伴的广泛应用下,已经为数百家企业,数万名工程师带来研发的生产力提升。

6.Zadig 的下一步规划是什么?

Zadig 经历一年多的能力迭代,在此基础上,我们团队又历经 6 个月潜心打造,完成了解决方案级的企业版 Zadig 的打造,2023 年我们会深耕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土壤,让 Zadig 可以为中国的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数字化基建支撑。通过更强的企业级能力支持、安全合规性保障、更大规模的应用场景,来迎接数字化转型重重挑战,与产业互联网双向奔赴。

 

7.未来贵公司是否考虑持续开源呢?是否会开源其他新的产品?

当然,我们会持续保持开源友好,其实任何产品不能看着别人开源就盲目开源,首先本身产品得有价值,其次开源与否在于产品是否适合开发者参与共建,是否能通过开源更好迭代产品,实现社区和产品的正向循环。

 

8.如何理解国内开源生态链,有什么关于开源方向的意见和建议吗?

国内开源圈的建设发展还在早期阶段,好的产品已经越来越多了,开源的商业化仍然需要更多的探索。 Zadig 在产业客户有不少落地的案例,也已经走出关键的一步,但还需要一些时间的深耕细作。不过未来几年我相信产业数字化浪潮中蕴藏巨大的机遇,还需各位开源同仁持续精进,任重道远。

 

9.您对技术人员未来职业路线选择是否有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

职业发展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这两年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我这里就抛砖引个玉吧。从技能方面讲,只要有金刚钻就能揽瓷器活,有一技之长是基础。但是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自身特质,想想你的内核是什么?干什么能给你带来成就感?凭借内核有没有新的可能性?随着从过去的互联网时代走向下一个产业时代,要放弃每年工资增长 20% 的幻想,动态的看问题,不破不立,从新的战场上定位新的自己,顺势而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