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数据库自主可控之路——路远,需尽早(SinoDB)
2014年,银监会发布《关于应用安全可控信息技术加强银行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在涉及客户敏感数据的信息处理环节,应优先使用安全可靠、风险可控的信息技术和服务,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领域要加大探索和尝试力度。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规划中确定的一项重点任务是实现技术攻关,夯实金融科技基础支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落实“加快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金融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国产化”,人大代表、合肥工业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檀结庆提出三点建议:扩大国产数据库金融领域试点,设立数据库产业引导基金,搭建前沿技术信息共享平台,为国产数据库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然而,金融机构数据库“自力更生”之路并不平坦。在国内金融市场,完成国产数据库对国外主流数据库弯道超车,仍有一道道难题需要攻克。
对于国产数据库厂商而言,一是自主研发难度大,研发投入巨大、研发周期长,且面临市场不确定风险。数据库作为复杂、专业的核心基础软件,如基于开源框架研发,成熟度、性能及稳定性难以满足金融机构要求;基于成熟商用数据库研发,代价极高。二是数据库生态建设难,数据库生态基本被国际巨头把持,多年积累的优势难以撼动。三是国内数据库专业人才稀缺,难以提供优质的数据库维护、优化、缺陷修复等技术服务。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在监管持续从严的环境下,囿于局部利益,并没有明确的商业动力来推动国产化替代,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当然是风险承受能力,金融类如银行对系统稳定性,数据安全性的要求高,容错空间小,不存在如互联网类的公司可以逐步试错、天天迭代升级的可能。第二是历史原因,传统金融机构大多数存在数十年及以上,其整个IT架构和模式也存在十年以上,数据库国产化替换,涉及的信息系统范围广,难度大,而且对业务带来的收益甚微。第三,传统的金融机构的IT团队,无论是自有还是第三方技术支持团队,短期内对于掌握的国产数据库技术信心不足。
不过可喜的是,数据库国产化改革,已经有金融机构先行先试,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9年,某性大型保险机构的核心系统在实现小机下移的同时,完成国产数据库替换。同年,张家港某银行采用国产数据库完成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今年4月,贵阳某银行核心交易系统数据库国产化试点上线。
国产数据库的崛起,打破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数据库公司对中国金融领域的信息技术垄断,进一步验证了国产数据库在核心系统应用的技术可行性,为国家多年来无法在金融机构核心交易系统中实现安全可靠的底层数据库技术难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可见,无论是金融监管部门还是金融机构,已经思考并探索金融机构数据库自主可控的路线,并提出有关建议。
首先,主管部门方面,人大代表檀结庆建议扩大国产数据库金融领域试点,由央行、工信部、银保监会、证监会等有关部门为国产数据库提供试错机会,打破金融机构等不敢用不愿用不想用国产数据库的局面,从国家层面推动示范项目在快速推广。
金融机构方面,数据库自主可控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式:种方式,引入国产数据库,将非重要信息系统数据库替换成国产数据库,金融机构在充分掌握国产数据库管理、运维等能力前提下,完成重要信息系统数据库国产化替换。第二种方式,进行国产商用数据库/开源数据库选型,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到再创新再突破等过程,打造金融机构“自有”数据库。“自有”数据库在非核心系统试点运行,稳定后逐步替换。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应选择第二种方式,选型成熟的国产数据库,降低试错风险,缩短定制工作周期,深度掌握核心技术。
星瑞格软件公司采用自有高端数据库,为某性大型保险机构客户完成核心数据库国产化替换,主要完成数据库数据实时同步、小型机下移、国产化替换、性能优化、数据库运维等相关工作。星瑞格凭借成熟可靠的数据库系列产品、丰富的数据库领域多年实践与研究经验、专业的数据库技术服务团队,为国产数据库发展保驾护航。为国内金融信息技术国产化、为制定数据库中国标准奠定了坚实基础。
金融机构数据库自主可控之路,路虽难走,早行早受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