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发布K-DB数据库 打造完整主机生态链

2022-01-06 00:00:00 用户 数据库 迁移 发布 浪潮

浪潮天梭K1系统于2013年由浪潮正式对外发布,51CTO记者也参加了那次发布会,见证了台关键应用主机系统的发布,天梭K1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新关键应用主机技术的国家之一,实现了国家信息化建设核心装备的自主可控。K1自从推出后,浪潮一直在致力于扩大主机产业生态系统,经过多年积累和建设,围绕K1的主机生态愈发健壮,汇聚了一批中间件、数据库等平台软件供应商,包括IBM、SAP、达梦、人大金仓、南大通用等。浪潮主导的国产主机产业联盟成员数业从初的十多家已经增加到如今的上百家,并成功进入金融、电力、公安等12大关键行业。

据说K1刚刚推出的时候,国外一些传统IT巨头对K1的出现还是很拒绝的,虽然提供了支持,但往往都不是新的版本。两年多的发展,如今像DB2、Sybase和Informix等数据库都实现了对天梭K1的支持,浪潮也与这些伙伴为众多的企业级用户搭建了关键业务系统。但是浪潮K1的很多客户之前都是Oracle的数据库用户,如果迁移到K1系统上,对异构数据库平台迁移有着现实的需求,这些用户需要一款体系架构类似、迁移简单、可靠、高性能的数据库产品,在这种背景下,浪潮K-DB应用而生。

合作伙伴及用户共同发布浪潮K-DB数据库

11月5日,浪潮在北京正式发布了其专门为天梭K1定制化的数据库K-DB,51CTO记者同样见证了本次发布。据介绍,K-DB具备高可用集群、异地容灾等功能,产品性能和可靠性都与业界主流的数据库产品相当,可以广泛应用于大规模交易系统等企业关键业务场景。

那么,一个做硬件的公司是如何开发研制出数据库产品的?浪潮集团副总裁胡雷钧在K-DB发布会上解开了这个疑问,K-DB是由浪潮和韩国大企业级软件提供商Tmax公司共同研发而成的。国内的用户对Tmax可能不是特别了解,Tmax软件公司于1997年成立,在中间件JEUS韩国市场处于,在多领域有1100多个用户案例。

Tmax在2003年推出Tibero数据库,进入企业级数据库市场。2012年Tmax进入中国,并与浪潮展开战略合作。直到2015年11月,K-DB 11g发布,推出新产品架构,主打高可用、高性能、高兼容和高安全性。

据介绍,K-DB在韩国关键行业应用已达1175个成功案例,在国内,北京市档案局、哈尔滨银行、内蒙古交通厅等用户已经完成了对该产品的测试,并即将在生产环境中采用。同时,东软、中科软以及东方通等合作伙伴,也正与浪潮展开合作,基于K1+K-DB的平台开发联合解决方案。

K-DB的发布填补了浪潮K1主机生态系统中关键的一环,过去虽然K1可以替代IBM小型机,却一直无法解决小型机用户对Oracl数据库的依赖,那么问题来了,K-DB是否真的具备替代Oracl数据库的能力呢?在发布会现场,浪潮给出了答案。

1、全新的数据库体系架构设计

K-DB采用了多进程多线程、多版本数据并发控制、存储虚拟化等技术,优化了体系架构,保证了数据平台高效管理、产品性能和稳定性。此外,K-DB还充分考虑融入和利用现有主流数据库生态。K-DB支持各类接口标准,也支持Oracle非标准SQL语法。当客户数据库从Oracle迁移到K-DB后,代码几乎不需要修改。

K-DB采用了与Oracle相似的操作命令、使用界面以及SQL语句标准,DBA在Oracle上积累的技术经验仍然可以应用于K-DB,降低了DBA在学习成本,也有效的降低了应用门槛。

2、业界实现异构平台的全自动迁移

浪潮为K-DB开发了完善的工具包,从Oracle到K-DB的迁移工作,包括数据结构的比对、SQL语句检查等,都可以由工具软件自动完成,不仅有效降低了迁移的技术复杂度和工作量,也使得迁移风险更加可控。

一键迁移步骤

3、KRAC集群 数据库高可用性和横向扩展

K-DB拥有高可用集群KRAC、异地容灾K-SC等功能,可以为客户业务提供安全保障。KRAC采用了专利技术——多节点并行恢复,故障恢复比其他产品更快。当数据库集群节点出现故障或者人为关机时, K-DB可以多节点同时执行恢复操作,大幅缩短系统恢复的时间。

4、因K而生 性能优化提升

K-DB是专为浪潮天梭K1主机而优化和定制的数据库,实现了软硬件一体优化,面对高压负载无忧。

据IDC新non-x86市场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浪潮天梭K1在25万美元以上Unix市场段的份额提升至14%,位居市场第三,天梭K1系统已经连续3个季度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在两位数以上。可以看出,浪潮主机的发展前景还是相当美好的,目前,K1已完成产业化准备期,产业生态正在不断壮大。浪潮K-DB的发布解决了小型机用户迁移的大障碍,基于浪潮天梭K1和K-DB的数据处理平台为用户提供了新的选择,让中国用户从无可选择的“IOE”时代进入可以选择的“后IOE”时代。


本文作者:小明

来源:51CTO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