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技术演进的缩影:云计算从“萌动”到“心动”
大家好!欢迎做客名人堂栏目。这十年来,被誉为改写IT面貌的“第三次IT革命”的主角云计算,在国内已经从初的“萌动”跨越到了“心动”,也彻底“解放”了那些传统的用户端设备,很多互联网企业为了在云计算阵营中抢一杯羹,选择了华丽转身,比如领跑国内云计算市场的阿里云。面对双十一狂欢节带来的高并发,阿里是又是如何选择去IOE的呢?本期名人堂我们邀请到了2014中国系统架构师大会的演讲嘉宾九峰老师,和大家一起回顾这些年不断演进的技术缩影。
2014中国系统架构师大会以“发现架构之美”为主题,其中特别开设了“云架构与大数据应用”的主题演讲,届时九峰老师将为我们发表主题为“云计算开启的基础设施新时代”的精彩演讲,欢迎大家踊跃报名,详情请参见大会官网http://sacc.it168.com/。本期名人堂活动,欢迎大家就自己关心的话题提问,与九峰老师交流,截止7月30日,我们将评选出活跃会员3名,赠送图书一本。关注新版名人堂,与各位大师倾心交流http://www.itpub.net/star/
皮皮(Q1):九峰老师,您的经历很丰富,能否和我们网友介绍下自己?分享下您的IT职场经历?
九峰(A1):各位网友,大家好!我于2004年西北工业大学毕业,本科学的是飞行器动力工程,硕士换了专业,学习的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之后我的份工作是在雅虎一拍,当时它是Yahoo与新浪合作共建的一个c2c电子交易平台,采用的是Yahoo的全球技术。2005年阿里与雅虎中国合并后,我做过一段时间的搜索。
到了2006年初,我和几位朋友出来创业了,做了很多web2.0方面的尝试,再后来我们的创业团队也成为了宝宝树育儿网站的初创团队。毕业五年后,我于2009年12月加入淘宝担任系统架构师的工作,先后做过搜索、广告、无线和云系统,现在我在阿里巴巴集团技术保障部,有两个身份,一个是系统架构师,负责平台架构和技术的研究,二是云保障总监,负责云系统的保障和运营工作。
转眼一晃,我工作有十年了,回顾这十年来,我的经历相当丰富,参与过很多项目,其中包括搜索平台、电商交易、线上支付、sns、云计算等一些热门领域的工作,也尝试做过开发、架构、运维的岗位以及一些非技术岗位,我觉得每年都会面临着各种新的变化和挑战,这一路上我体验过创业的激情,也有业务飞涨带来的推背感。特别是在进入阿里巴巴之后,我深感自己的视野和思维高度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皮皮(Q2):作为SACC 2014的专家顾问,您能否从主题方面分享下本届大会的亮点?
九峰(A2):先分享一下我近的两个感觉。
个感觉,端的体验。这10年来,我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围绕互联网展开的,互联网的一个核心点是“用户体验”。从传统的PC端到现在盛行的移动端,用户体验所面临的挑战是极具颠覆性的.单纯把功能从web端挪到app端,这种体验模式是注定会失败的。这种挑战背后所推动的创新,也许是未来几年发力的重点主题之一。
第二个感觉,云的支撑。云计算实际上已经为IT企业的变革积蓄了充分的力量。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对于IT初创企业,机房、服务器、带宽、平台软件、开源框架等技术问题是首当其冲必须考虑的事情,都是必经的几个阶段,当然也是很伤脑筋的事情。
好在现在不需要那么麻烦了,云计算的支撑,给我们业务带来更大的自由度和想象空间。阿里巴巴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思考和实践,本届系统架构师大会上我的keynote里也将会提到。前几年国内外的各种技术会议里,讲到系统架构,很多的内容是诸如web2.0系统如何去scale,数据库如何sharding,基础服务的性能如何优化,前端加载时间如何压缩,并发度如何提升等等话题。
本届SACC大会上,我们将会深入探讨云和端的更多话题,内容更加丰富,相信这次大会会帮助到提大家,提升对架构完整性的认知,也会扩大自己的视野;相信今后几年,围绕云与端的话题将会持续成为主心骨,值得很多公司和个人去努力、去实践、去攻克。
皮皮(Q3):云计算的浪潮并不是所有公司和开发人员都能感受到的,云计算到底能给行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我们知道,阿里云是国内领跑云计算市场的先驱,能否给我们分享下这方面的心得?
九峰(A3):云计算这个概念相对来讲,确实比较抽象,而且,真正从事过云计算建设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大家众说纷纭,在云计算的理解上也就很难达成一致。云计算到底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具体的改变,我想通过举例来说其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点,那就是企业对计算能力的应用和管理能力。
传统的方式来看,每个IT企业要经营自己,就要按部就班的落实每个流程,包括研发团队的招聘,还要负责采购、搭建和运营这套系统。但随着系统的增长,团队也同步增长,相应的用户需求也会越来越高。折算到服务器的数量上,随着规模的扩大,企业从百台、千台、万台、十万台,可能会更新到百万台这样的层次上,每个数量级对综合技术要求的能力都完全不一样。对企业来说,即便有能力承受得起大规模硬件的运作,但长此以往,会造成大量的人才成本和经济成本的浪费,更不要说时间成本了。
记得2013年双11的时候,有几十万家商户的订单和发货系统运行在我们的电商云上,当天处理掉了近2亿笔订单。如果每个商户都需要从0开始搭建自己的系统,那么这可能涉及到了近百万的开发者,其耗时、开销、重复的轮子数量以及系统质量可想而知。
这个例子可以部分反映出我们对基础设施的理解,阿里巴巴把自己通过技术革新和积累得到的计算管理能力共享出来,让更多企业和个人来应用于实践中,从而支持社会范围的高效创新;这样的改变和新的结合点,每天都在涌现,也不断印证和激励着我们的技术使命感。
皮皮(Q4): 阿里巴巴去IOE的过程可以看成是阿里技术演进的缩影,能否和我们分享下阿里技术架构的演进过程?从架构的角度,长期依赖于 IBM大型机的银行恐怕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去IOE,哪些企业适合去IOE呢?您能否谈谈您的想法。
九峰(A4):阿里巴巴去IOE的事情近谈论的比较多。说起来,我的主管振飞和我所在的技术保障部,恰好是集团去IOE的发起和执行者。当时去IOE的想法是比较单纯的,那就是在IOE已经明显不符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超大型系统设计思路的时候,如何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技术路线。经过这几年的技术沉淀,还有类似双11这样业务场景的不断打磨,去IOE确实也称得上是我们基础技术架构演进上的一个小的缩影。
在我的概念里,无论是在形态还是思想上,近十几年互联网企业的技术在不断的更新。记得早Yahoo在做webserver的时候,Apache甚至都还不支持动态模块;后来随着各种中间件和框架的普及,敏捷开发成为了企业棘手的问题;
再过几年,当日志数量越来越多的时候,如何做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成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发力点。于是在这样的需求下,Google公布的Map Reduce计算模型以及Yahoo的Hadoop就应运而生了;时至今日,各种开源软件层出不穷,越来越丰富,很多Web2.0时代的企业都在招聘Mysql的DBA,研究数据拆分等技术,因为这比Oracle更省钱;各种新技术冲击力愈演愈烈,比如云计算的推出,大数据的应用,无线端的建设,智能计算等等。
尽管这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但有两个潜在因素是比较突出的,其一是要不断满足终用户的需求,其二是要采用“自己”能够驾驭的技术路线。另外,领跑互联网行业的企业如果能够把自己的经验、能力分享出来,对技术前进的推动作用也是立竿见影的。
商业软件、开源软件、云计算平台(PAAS),从维护活跃度、服务保障、功能丰富度、性能、扩展性等方面都各有所长,也有不同的适应人群。我个人的看法,在keynote里会讲。这三者也不完全是竞争关系,也有彼此互补的地方,大家也可以自己分析分析看。
后补充一句,对IOE有依赖的系统,除了功能之外,通常更加依赖IOE厂商提供的技术服务和保障工作加以时日,云计算的优势会更加明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