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从改变生活开始:滴滴打车蹿红的背后故事
整个互联网产业正在发生一场波澜壮阔的大迁徙,从桌面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不可逆转的大迁徙。与其乐道于BAT三巨头,还不如学学屌丝创业。话说滴滴打车的联合创始人王刚在 2012 年一个寒冷的冬夜,在帝都路边等了一个多小时都没打到车,脑子里窜出一个念头,认为做基于地理位置的打车是靠谱的。事实证明,滴滴打车短短一年内完成了逆袭,改变了大家的出行方式,而这一互联网速度的背后,是滴滴打车技术团队的辛勤努力和付出,全体成员齐心协力,极力去完善和优化每一个细节。这背后有哪些不为人所知的故事?本期名人堂我们邀请到了滴滴打车的技术总监杨振麟(社区ID:yzl1573)坐镇,为我们分享背后的故事。(文中提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与公司无关)
皮皮(A1):您如何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磨练成滴滴打车的技术总监?能否结合您的经历,给我们分享下您的成功经验和心路历程?
杨振麟(Q1):平静的湖面,炼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赶美丽的浪花。我觉得一个人的成长与很多因素有关,而环境的历练是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练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淘宝技术这十年》的这本书为我们讲述了几位技术大牛的成就,而淘宝业务的高速增长不断驱动着他们快速成长。滴滴就是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创业环境,跟不上很快就会掉队,所以每个人都在快速的逼着自己进步成长;对我而言,正是通过前期的努力,我不断的积累,才有了今天。当然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从技术岗转管理岗对大部分技术人来说是比较艰难的,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我很幸运,我的导师张博(现滴滴产品技术VP)给了我非常多的帮助和指导;
总之,管理是盯出来的,技能是练出来的,办法是想出来的,潜力是逼出来的。在不同的阶段,我们需要灵活调整自己的状态,不断学习获取新的技能,通常来讲,早期需要在技术上发力,靠技术能力来cover整个业务,到中期主要是靠技术判断力、管理能力,后期可能还需要更多其他能力。
皮皮(A2):在北上广这些大城市里,很多出租车司机都准备了智能手机,随时准备接单,不用打广告,大街小巷的大爷大妈也都知道滴滴打车了,足以见得滴滴打车的创业非常成功,从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几百人团队,能否和我们分享下一些趣闻轶事?
杨振麟(Q2):短短几年内,滴滴的发展堪比火箭般的速度,深刻改变了大家的出行方式,这背后的成功得益于我们有一支执行力非常彪悍的线下团队,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只要是有出租车聚集的地方,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子,白天工作10几个小时(有的地方甚至是24小时倒班),晚上讨论交流地推打法,不断摸索有效的推广方案,验证成功后能很快复制到各地。我出差的时候去过好几个城市门店和工作现场,工作条件的艰苦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但没有看到任何抱怨,有的只是一双双充满斗志的眼神,让人对这支铁军不由肃然起敬。
皮皮(A3):“滴滴打车”的出现改写了我们传统的出行打车历史,我们没必要再傻傻的站在路边拦车,只需用滴滴打车软件轻松叫车,线上就可以完成支付。它在短短两年内就红遍变了大江南北,从零到亿的用户积累,您觉得这背后有哪些成功的秘诀?
杨振麟(Q3):每一个刚需做到,都有极大的市场机会。因为彪悍的打法、创新的商业模式、飞速的成长历程,滴滴打车软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O2O流量枢纽。滴滴打车软件真实地在解决人们打车难的问题,改变出行习惯。它是基于GPS定位和LBS功能的地图交互原理,利用定位技术及时有效的解决出租车市场供需双方信息衔接。整个叫车流程无需通过第三方转接,通过移动互联技术几秒内可以实现直接匹配,服务完成后软件内提供信誉评价功能。对乘客而言,只要打开滴滴打车软件,可以清晰看到周围出租车信息,发出用车信息后,百秒内得到司机应答,并能清晰在地图上看到应答车辆行驶状况,订单完成后可以使用“微信支付”支付车费。
其实这个在早期滴滴几个创始人的采访中已经说得很多了,我个人的感觉,主要还是它真实地在解决人们打车难的问题,改变出行习惯,剩下的就是大家对这个目标的执着和努力了。
皮皮(A4):滴滴打车的补贴市场波澜再起,从微信支付补贴转战抢红包补贴,滴滴背后是腾讯,快的背后是阿里。送红包比赛的背后是微信支付与支付宝钱包的短兵相接,到底是双赢还是双输?这些补贴的Idea史无前者,却真正让用户和出租车司机受益匪浅,当初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创意。
杨振麟(Q4):非常好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为了推动中国出租车行业的工作效率和服务体验,秉承“移动互联网让出行更美好”的理念,滴滴打车与微信支付投入了十数亿计的现金培养司机与乘客使用移动互联网工具的习惯。
谈到创意,我觉得好的创意来自于一群有梦想、有想像力的人。O2O的模式起初是由团购模式来做的。个O是指产品和技术,第二个O,则是指线上的用户只有通过打车应用才能有线下的体验。怎么能够让更多的出租车司机和乘客了到解嘀嘀打车软件?正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们对司机、对乘客、对一切出行之人怀有感恩之心。怎么才能给他们带来真正好处?这是我们一直在琢磨的问题。我们抛开补贴大战背后的利益关系来看,终的结果就是让更多人知道了一种新的打车方式,培养了用户习惯,所以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有利的。创意不是空谈,而是终要落地。对于乘客推广的办法,我们一开始也尝试过各种方案,包括地推、线上渠道、各种硬广,但实践证明补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推广方案,思路和电商的各种让利活动差不多. 通过前期调研市场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当我们的硬件与软件环境都成熟的时候,我们的机会也就来了。
皮皮(A5):来自滴滴打车方面数据显示,从年初发动补贴大战到3月底,用户数从2200万暴涨到1亿,日均订单量从35万增长到521.83万。那么滴滴打车是如何应对流量暴涨带来的高负载压力?整个团队在攻关的日子里有哪些刻骨铭心的回忆?
杨振麟(Q5):由于滴滴打车联手微信支付活动火爆,导致用户短时期内大量涌入,滴滴打车的服务器也经受了严峻考验,期间曾数次出现间歇性不稳定现象。滴滴打车技术团队通过紧急进行系统升级和服务器扩容,在短的时间全面恢复正常服务。由于业务发展太快,前期忙于功能开发,对于突如其来的流量暴涨,团队规模和技术架构其实是准备不充分的,可以说是遇到一场生死存亡的遭遇战。从技术角度,我们主要做了几件事:业务降级、机器扩容、快速调整出一个可水平扩展的架构,具体细节我会在2014中国系统架构师大会上详细和大家分享,这里点到为止。
期间难忘的是我与技术团队全体工程师一起,7天7夜不眠不休顶着巨大压力奋战在一线的场景。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很多同学是天晚上给家里打电话说不回去了,后到见面已经是7天以后了(有种跟亲人告别的感觉…),其他非技术部门MM们也来给我们买各种吃喝,轮流负责后勤保障,场面相当温暖。后我们艰难地撑下来了,这些也成为了我们刻骨铭心的回忆。
皮皮(A6):短短两年的时间内,滴滴打车跨越了不同的业务阶段,经历了千万级、亿级、10亿级PV的不同考验,滴滴打车的技术架构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作为即将开幕的2014年中国系统架构师大会的演讲嘉宾,我们非常期待您的演讲,能否和我们提前透露下您的演讲主题?
杨振麟(Q6):滴滴打车的技术架构演变是一个很典型的从草根一路发展过来的过程,经历了单机、多机互备、多机集群、服务化等阶段,到现在夜还在不断进化,没有到终形态,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在业务高速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当时作出的应对方案,这个可能是很多技术人不一定有机会能经历的,所以我想以“野蛮生长”作为主题来给大家做个分享,可能不够高大上,但希望能对一些startup的创业团队有些启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