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发展简史(二)

2020-06-22 00:00:00 计算机 磁带 磁场 王安 电线


到了1980年代,录音机风靡一时,大家还记得TDK的磁带么,可以录音一个小时左右。

亲,你们还记得磁带转动的方向了么?似乎当时卡带,倒带的记忆还是那样清晰。这滚动的带子,是否勾起你的些许美好的回忆了呢?


还有这样的一堆磁带,曾经也习以为常放在很多人的书房里面。

磁带是很伟大,便宜容量也容易做大,也是所有存储器设备发展中单位存储信息成本低、容量大、标准化程度高的常用存储介质之一。


谁还记得Sun StorageTek SL48磁带库,曾经的经典之作。

磁带库是基于磁带的备份系统,它能够提供同样的基本自动备份和数据恢复功能,但同时具有更先进的技术特点。它的存储容量可达到数百PB,可以实现连续备份、自动搜索磁带,也可以在驱动管理软件控制下实现智能恢复、实时监控和统计,整个数据存储备份过程完全摆脱了人工干涉。


照片不好找,各位将就看一下呀。

1950年美国物理学家王安提出了利用磁性材料制造存储器的思想。福雷斯特则将这一思想变成了现实。为了实现磁芯存储,福雷斯特需要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应该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磁化阈值。他找到了这种电线的网格和芯子织在电线网上,被人称为芯子存储,它的有关专利对发展计算机非常关键。

不过,磁芯儿到底是什么呢?说起来它就是一个个小磁环,是五六十年代计算机的主流存储设备。

它的形状象甜甜圈,每一个小磁环可以通过电流赋予正向的或者反向的磁场,正向的,代表一个二进制的“1”,反向的代表一个“0”,把很多小磁环穿起来,可以以二进制的方式表达某种含义。比如阿拉伯数字“5”,在二进制中是 “101”。表达阿拉伯数字“5”,只需要三个磁芯儿,个带正向磁场,第二个带反向磁场,第三个带正向磁场,顺序排起来,这就是“5”。

用这种方式显然可以存储数据,但您可以想想表达个万八千儿的数字需要多少磁环,表达一句“我爱你”又得用多少磁环?


那么,各位熟知的1KB就是1024个Byte,需要这样的磁心存储板82块,穿磁芯儿8192个。 如果需要1MB(1兆)呢,要穿多少个?1GB呢?1TB呢?……真要穿,会不会穿死人我就不知道了哈?

但是,在当时,这个方案不仅可靠而且稳定。磁化相对来说是的,所以在系统的电源关闭后,存储的数据仍然保留着。既然磁场能以电子的速度来阅读,这使交互式计算有了可能。更进一步,因为是电线网格,存储阵列的任何部分都能访问,也就是说,不同的数据可以存储在电线网的不同位置,并且阅读所在位置的一束比特就能立即存取。这称为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它是交互式计算的革新概念。

磁芯存储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直至70年代初,一直是计算机主存的标准方式。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所有大型和中型计算机也采用了这一系统。(王安的影响还是非常深远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