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godb存储特性与内部原理
一、存储引擎(Storage)
mongodb 3.0默认存储引擎为MMAPV1,还有一个新引擎wiredTiger可选,或许可以提高一定的性能。
mongodb中有多个databases,每个database可以创建多个collections,collection是底层数据分区(partition)的单位,每个collection都有多个底层的数据文件组成。(参见下文data files存储原理)
wiredTiger引擎:3.0新增引擎,官方宣称在read、insert和复杂的update下具有更高的性能。所以后续版本,我们建议使用wiredTiger。所有的write请求都基于“文档级别”的lock,因此多个客户端可以同时更新一个colleciton中的不同文档,这种更细颗粒度的lock,可以支撑更高的读写负载和并发量。因为对于production环境,更多的CPU可以有效提升wireTiger的性能,因为它是的IO是多线程的。
wiredTiger不像MMAPV1引擎那样尽可能的耗尽内存,它可以通过在配置文件中指定“cacheSizeGB”参数设定引擎使用的内存量,此内存用于缓存工作集数据(索引、namespace,未提交的write,query缓冲等)。
journal就是一个预写事务日志,来确保数据的持久性,wiredTiger每隔60秒(默认)或者待写入的数据达到2G时,mongodb将对journal文件提交一个checkpoint(检测点,将内存中的数据变更flush到磁盘中的数据文件中,并做一个标记点,表示此前的数据表示已经持久存储在了数据文件中,此后的数据变更存在于内存和journal日志)。对于write操作,首先被持久写入journal,然后在内存中保存变更数据,条件满足后提交一个新的检测点,即检测点之前的数据只是在journal中持久存储,但并没有在mongodb的数据文件中持久化,延迟持久化可以提升磁盘效率,如果在提交checkpoint之前,mongodb异常退出,此后再次启动可以根据journal日志恢复数据。journal日志默认每个100毫秒同步磁盘一次,每100M数据生成一个新的journal文件,journal默认使用了snappy压缩,检测点创建后,此前的journal日志即可清除。mongod可以禁用journal,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它带来的开支;对于单点mongod,关闭journal可能会在异常关闭时丢失checkpoint之间的数据(那些尚未提交到磁盘数据文件的数据);对于replica set架构,持久性的保证稍高,但仍然不能保证的安全(比如replica set中所有节点几乎同时退出时)。
MMAPv1引擎:mongodb原生的存储引擎,比较简单,直接使用系统级的内存映射文件机制(memory mapped files),一直是mongodb的默认存储引擎,对于insert、read和in-place update(update不导致文档的size变大)性能较高;不过MMAPV1在lock的并发级别上,支持到collection级别,所以对于同一个collection同时只能有一个write操作执行,这一点相对于wiredTiger而言,在write并发性上就稍弱一些。对于production环境而言,较大的内存可以使此引擎更加高效,有效减少“page fault”频率,但是因为其并发级别的限制,多核CPU并不能使其受益。此引擎将不会使用到swap空间,但是对于wiredTiger而言需要一定的swap空间。(核心:对于大文件MAP操作,比较忌讳的就是在文件的中间修改数据,而且导致文件长度增长,这会涉及到索引引用的大面积调整)
为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mongodb将所有的变更操作写入journal并间歇性的持久到磁盘上,对于实际数据文件将延迟写入,和wiredTiger一样journal也是用于数据恢复。所有的记录在磁盘上连续存储,当一个document尺寸变大时,mongodb需要重新分配一个新的记录(旧的record标记删除,新的记record在文件尾部重新分配空间),这意味着mongodb同时还需要更新此文档的索引(指向新的record的offset),与in-place update相比,将消耗更多的时间和存储开支。由此可见,如果你的mongodb的使用场景中有大量的这种update,那么或许MMAPv1引擎并不太适合,同时也反映出如果document没有索引,是无法保证document在read中的顺序(即自然顺序)。3.0之后,mongodb默认采用“Power of 2 Sized Allocations”,所以每个document对应的record将有实际数据和一些padding组成,这padding可以允许document的尺寸在update时适度的增长,以小化重新分配record的可能性。此外重新分配空间,也会导致磁盘碎片(旧的record空间)。
Power of 2 Sized Allocations:默认情况下,MMAPv1中空间分配使用此策略,每个document的size是2的次幂,比如32、64、128、256...2MB,如果文档尺寸大于2MB,则空间为2MB的倍数(2M,4M,6M等)。这种策略有2种优势,首先那些删除或者update变大而产生的磁盘碎片空间(尺寸变大,意味着开辟新空间存储此document,旧的空间被mark为deleted)可以被其他insert重用,再者padding可以允许文档尺寸有限度的增长,而无需每次update变大都重新分配空间。此外,mongodb还提供了一个可选的“No padding Allocation”策略(即按照实际数据尺寸分配空间),如果你确信数据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insert、in-place update,极少的delete,此策略将可以有效的节约磁盘空间,看起来数据更加紧凑,磁盘利用率也更高。
备注:mongodb 3.2+之后,默认的存储引擎为“wiredTiger”,大量优化了存储性能,建议升级到3.2+版本。
二、Capped Collections
一种特殊的collection,其尺寸大小是固定值,类似于一个可循环使用的buffer,如果空间被填满之后,新的插入将会覆盖旧的文档,我们通常不会对Capped进行删除或者update操作,所以这种类型的collection能够支撑较高的write和read,通常情况下我们不需要对这种collection构建索引,因为insert是append(insert的数据保存是严格有序的)、read是iterator方式,几乎没有随机读;在replica set模式下,其oplog就是使用这种colleciton实现的。 Capped Collection的设计目的就是用来保存“近的”一定尺寸的document。
Capped Collection在语义上,类似于“FIFO”队列,而且是有界队列。适用于数据缓存,消息类型的存储。
Capped支持update,但是我们通常不建议,如果更新导致document的尺寸变大,操作将会失败,只能使用in-place update,而且还需要建立合适的索引。在capped中使用remove操作是允许的。autoIndex属性表示默认对_id字段建立索引,我们推荐这么做。在上文中我们提到了Tailable Cursor,就是为Capped而设计的,效果类似于“tail -f ”。
三、数据模型(Data Model)
上文已经描述过,mongodb是一个模式自由的NOSQL,不像其他RDBMS一样需要预先定义Schema而且所有的数据都“整齐划一”,mongodb的document是BSON格式,松散的,原则上说任何一个Colleciton都可以保存任意结构的document,甚至它们的格式千差万别,不过从应用角度考虑,包括业务数据分类和查询优化机制等,我们仍然建议每个colleciton中的document数据结构应该比较接近。
对于有些update,比如对array新增元素等,会导致document尺寸的增加,无论任何存储系统包括MYSQL、Hbase等,对于这种情况都需要额外的考虑,这归结于磁盘空间的分配是连续的(连续意味着读取性能将更高,存储文件空间通常是预分配固定尺寸,我们需要尽可能的利用磁盘IO的这种优势)。对于MMAPV1引擎,如果文档尺寸超过了原分配的空间(上文提到Power of 2 Allocate),mongodb将会重新分配新的空间来保存整个文档(旧文档空间回收,可以被后续的insert重用)。
document模型的设计与存储,需要兼顾应用的实际需要,否则可能会影响性能。mongodb支持内嵌document,即document中一个字段的值也是一个document,可以形成类似于RDBMS中的“one-to-one”、“one-to-many”,只需要对reference作为一个内嵌文档保存即可。这种情况就需要考虑mongodb存储引擎的机制了,如果你的内嵌文档(即reference文档)尺寸是动态的,比如一个user可以有多个card,因为card数量无法预估,这就会导致document的尺寸可能不断增加以至于超过“Power of 2 Allocate”,从而触发空间重新分配,带来性能开销,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将内嵌文档单独保存到一个额外的collection中,作为一个或者多个document存储,比如把card列表保存在card collection中。“one-to-one”的情况也需要个别考虑,如果reference文档尺寸较小,可以内嵌,如果尺寸较大,建议单独存储。此外内嵌文档还有个优点就是write的原子性,如果使用reference的话,就无法保证了。
索引:提高查询性能,默认情况下_id字段会被创建索引;因为索引不仅需要占用大量内存而且也会占用磁盘,所以我们需要建立有限个索引,而且好不要建立重复索引;每个索引需要8KB的空间,同时update、insert操作会导致索引的调整,会稍微影响write的性能,索引只能使read操作收益,所以读写比高的应用可以考虑建立索引。
大集合拆分:比如一个用于存储log的collection,log分为有两种“dev”、“debug”,结果大致为{"log":"dev","content":"...."},{"log":"debug","content":"....."}。这两种日志的document个数比较接近,对于查询时,即使给log字段建立索引,这个索引也不是高效的,所以可以考虑将它们分别放在2个Collection中,比如:log_dev和log_debug。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mongodb提供了expire机制,即可以指定文档保存的时长,过期后自动删除,即TTL特性,这个特性在很多场合将是非常有用的,比如“验证码保留15分钟有效期”、“消息保存7天”等等,mongodb会启动一个后台线程来删除那些过期的document。需要对一个日期字段创建“TTL索引”,比如插入一个文档:{"check_code":"101010",$currentDate:{"created":true}}},其中created字段默认值为系统时间Date;然后我们对created字段建立TTL索引。
我们向collection中insert文档时,created的时间为系统当前时间,其中在creatd字段上建立了“TTL”索引,索引TTL为15分钟,mongodb后台线程将会扫描并检测每条document的(created时间 + 15分钟)与当前时间比较,如果发现过期,则删除索引条目(连带删除document)。
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实现“在某个指定的时刻过期”,我们只需要将上述文档和索引变通改造即可,即created指定为“目标时间”,expiredAfter指定为0。
四、架构模式
Replica set:复制集,mongodb的架构方式之一 ,通常是三个对等的节点构成一个“复制集”集群,有“primary”和secondary等多中角色(稍后详细介绍),其中primary负责读写请求,secondary可以负责读请求,这有配置决定,其中secondary紧跟primary并应用write操作;如果primay失效,则集群进行“多数派”选举,选举出新的primary,即failover机制,即HA架构。复制集解决了单点故障问题,也是mongodb垂直扩展的小部署单位,当然sharding cluster中每个shard节点也可以使用Replica set提高数据可用性。
Sharding cluster:分片集群,数据水平扩展的手段之一;replica set这种架构的缺点就是“集群数据容量”受限于单个节点的磁盘大小,如果数据量不断增加,对它进行扩容将时非常苦难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采用Sharding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将整个collection的数据将根据sharding key被sharding到多个mongod节点上,即每个节点持有collection的一部分数据,这个集群持有全部数据,原则上sharding可以支撑数TB的数据。
系统配置:
- 建议mongodb部署在linux系统上,较高版本,选择合适的底层文件系统(ext4),开启合适的swap空间
- 无论是MMAPV1或者wiredTiger引擎,较大的内存总能带来直接收益。
- 对数据存储文件关闭“atime”(文件每次access都会更改这个时间值,表示文件近被访问的时间),可以提升文件访问效率。
- ulimit参数调整,这个在基于网络IO或者磁盘IO操作的应用中,通常都会调整,上调系统允许打开的文件个数(ulimit -n 65535)。
五、数据文件存储原理(Data Files storage,MMAPV1引擎)
1、Data Files
mongodb的数据将会保存在底层文件系统中,比如我们dbpath设定为“/data/db”目录,我们创建一个database为“test”,collection为“sample”,然后在此collection中插入数条documents。我们查看dbpath下生成的文件列表:
ls -lh
-rw------- 1 mongo mongo 16M 11 6 17:24 test.0
-rw------- 1 mongo mongo 32M 11 6 17:24 test.1
-rw------- 1 mongo mongo 64M 11 6 17:24 test.2
-rw------- 1 mongo mongo 128M 11 6 17:24 test.3
-rw------- 1 mongo mongo 256M 11 6 17:24 test.4
-rw------- 1 mongo mongo 512M 11 6 17:24 test.5
-rw------- 1 mongo mongo 512M 11 6 17:24 test.6
-rw------- 1 mongo mongo 16M 11 6 17:24 test.ns
相关文章